中國古代建筑用瓦分類較多,除起到防水實用效果外,還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,材質與紋路與使用者的地位緊密聯系。大多以粘土為主要原料,先后出現了灰陶、琉璃等類別的瓦,個別建筑上也使用了鋁瓦,但多以鑄鐵、黃銅、抹金為主。鋁瓦延用傳統瓦的形制,以合金材料為基礎,運用現代加工工藝,創新的安裝方式,有配套的板瓦、筒瓦、勾頭、滴水、脊瓦等,并將傳統的螭吻、寶頂進行輕量化設計,按照不同時期的特點,生產各類產品。各類金屬屋面系統,質量輕,易安裝,可以加工成任何造型,并且確保色彩豐富,性能穩定,具有耐熱、耐低溫、防火、可回收利用等的特點。同時產品顏色多樣,瓦型多樣,加大了客戶的選擇空間,具有很高的實用性。
椽子是屋面基層的底層構件,垂直安放裝配于檐底,用來支撐上面的瓦或者頂蓋的,使單調平淡的檐底增加立體和華實的視覺感。房屋的木構架由柱、梁、檁、構架連接件和屋面基層等五部分組成.現代混凝土坡屋面中多用洋瓦,即水泥瓦,椽子已不用。僅限于傳統的木構建筑中。
椽又稱椽子,是密排桁上,與桁正交,直接承受望板及其上屋面的重量的構件。椽的位置不同,名稱也不同,從屋脊至檐口有腦橡、花架椽、檐櫞、飛檐椽等。椽又稱椽子,是密排桁上,與桁正交,直接承受望板及其上屋面的重量的構件。椽作為屋面的上層支承構件,其出現應是很早的,到了漢代我們已能從石闕、石室、崖基上看到排列均勻、斷面一致的椽頭形象。
椽子斷面以圓形為多,也有方形及扁方形。扁方形的板椽在四川一帶使用較普遍,沿用古稱桷子。椽在屋角處的排列有平行及放射兩種方式,早見于漢石闕,以后翼角放射式布椽逐步占主導地位,但在四川等偏遠地方的古建筑上,仍普遍使用平行布椽方式。
在椽的排列稀密上一般為椽檔與椽徑大致相同,每間椽數成雙。椽徑為檁徑的 1/3 ,大式建筑則按 1.5 斗口定橡徑。大式建筑檐部用椽,由檐掾及飛檐橡兩部分組成。檐橡出挑長為上檐出的 2/3 ,斷面仍為圓形;飛檐椽自檐椽出挑長為上檐出的 1/3 ,斷面為方形。上檐出為 21 斗口,小式建筑上檐出為 3/10 檐柱高。椽的位置不同,名稱也不同,從屋脊至檐口有腦橡、花架椽、檐櫞、飛檐椽等。
中國構架建筑中很特殊的構件,安置在建筑的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。明、清以后,構架整體性加強,不再起結構作用了,裝飾性作用加強,成為顯示等級差別的飾物。而鋁材可塑性的特點及硬度,完合可以取代木材或石材,加工成各類裝飾性斗拱。金屬斗拱飛檐以鋁合金為基礎材料,完全按照古建筑的斗拱結構分開進行加工,然后根據形制進行組合而成。外觀色彩用現代工藝噴涂而成,色彩豐富,自然美觀,完全與主建筑風格一致。具有耐熱、耐低溫、耐腐蝕、防火、防蟲、防潮、抗沖擊和耐磨性。
椽條是指裝于屋頂以支持屋頂蓋材料的木桿;望板是指平鋪在椽子上的木板,用以承托屋面的苫背和瓦件。鋁合金椽條和望板以及金屬瓦的組合屋面系統,能夠保證整個屋面系統具有更好的穩固性和密封性,同時降低屋面重量,消除了臺風天氣造成防水板變形或防水板與轉接件脫落的隱患。由于采用了一體式防水板覆蓋上斜骨架和下斜骨架,通過防銹漆、防水卷材達到較好的防水效果,且通過上端插入金屬壓梁內使屋面結構整體封閉無縫隙,確保屋面結構具有良好的防水、抗風性能,安全性更高。
鋁合金椽條望板由于采用了支撐骨架上的轉接件直接安裝,提高了通過椽條安裝在檁條上的金屬瓦的連接可靠性,金屬瓦在支撐骨架上的鋪設更穩定、安全。產品通過預埋件和轉接件確保了整個屋面系統良好的穩固性,同時通過不銹鋼、鈦合金、鋁合金等材質的應用降低屋面整體重量,消除了臺風天氣造成防水板變形或防水板與轉接件脫落的隱患,并通過一體式的防水板提高了屋面結構良好的氣密性和水密性。
正吻也稱“吻”或“大吻”,是明清建筑屋頂的正脊兩端的裝飾構件。"吻"有一個不斷的發展過程,并且在工藝上也是越來越精美生動。正吻是安裝在正脊兩端,上面有吻座的龍形裝飾物,亦稱大吻、龍吻、鱗尾、鴟尾、鴟吻、吞脊獸,其造型由半月形、魚尾、龍尾演變成口吞正脊,尾上翹,背插劍靶,后面加背獸的正吻,正吻的高度一般按檐柱柱高的1/10確定,其大小尺寸有二至九樣八種規格,較大規格的正吻多由數塊吻件組合砌筑而成,用于等級較高的建筑上。為穩固二至四樣大規格正吻,一般都在正吻兩側加吻索與屋面吻釘相連。在較低等級建筑或城樓建筑一般安裝獸頭向外的望獸,亦稱正脊獸。鴟尾即魚尾,魚形尾部向上翹卷,為佛教海中神物摩伽羅演變而來,多用在佛教建筑的正脊上。正吻在明清是建筑屋頂的正脊兩端的裝飾構件,為龍頭形,龍口大開咬住正脊,而在當時的南方有些地區則將之稱為“鱗尾”,與大吻的做法有一些不同之處,如,尾部卷曲時不并攏,或在邊緣有許多花紋等。
吊頂是中國傳統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,在中國古代,吊頂的出現就是為了遮蓋在搭建建筑時外露的橫梁,同時也起到了美化和裝飾的作用。根據《建筑設計防火規范》的要求,仿古建筑內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吊頂。而鋁合金吊頂完全符合要求,由于其鋁合金材質,吊頂本身防火耐腐蝕,符合現代社會對于建筑安全的需求。鋁合金吊頂具有質量輕、剛度大、防火性好、耐腐蝕、不生銹、抗震性好、安裝方便等特點。
藻井,是中國古建頂部裝飾的神奇之作。不同于古代的藻井,現在的藻井隨著技術和材料的更新,金屬藻井異軍突起成為古建市場的新寵兒。鋁合金藻井的創新意義不可謂不大,傳統藻井都是為木建筑,而由于木材料本身具有的缺點較多,易遭蟲蛀,存在消防隱患、自重大以及后期的維護成本過高。而這些問題對于鋁合金藻井而言都不是問題,而且鋁合金藻井的安裝更為簡便,工期短,不存在消防安全隱患,后期也不用太用心力去維護,故而鋁合金藻井面世之后受到了廣大消費群體的熱烈歡迎。
寶鼎位于建筑的中軸線中央,形狀有圓形、束腰圓形、樓閣形、或寶塔形,常見的比如亭子頂端那個小圓柱的東西就是寶鼎。
中國古建筑的窗格形式多樣,豐富多彩,運用窗格的不同造型展示時代的文化內涵,體現福、祿、壽等傳統文化元素存在,期間精雕細刻、工序繁多,對木材的挑選很嚴格,且鏤空木制品強度差、易破損。清代李漁在其專著《一家言-居室-器玩部》中曾發出感嘆——“窗欞以明透為先,欄桿以玲瓏為主,然此皆屬第二義;具首重者,止在一字之堅,堅而后論工拙”,可見當時受限于科技水平的無奈。目前,隨著新產品、新技術的誕生,配套數控機床、激光雕刻機的應用給金屬構件的加工帶來極大方便,各種非標造型、復雜圖案都可以輕松應對。同時各種噴涂工藝(如氟碳、木紋轉印、電泳等)的不斷更新換代,也使仿古隔扇欄桿色彩更豐富、紋理更美、外觀更逼真,并且具有防火、防蛀、質量輕、安裝快捷的特點。同時針對板門、隔扇、檻窗、支摘窗等不同構造形式,有些專業公司又開發配套的五金鎖具,確保運行靈活、啟閉可靠,避免了木質門窗年久變形、啟閉阻塞等先天缺陷。
懸魚應用于仿古建筑、寺廟、政府、古建改造等領域,并提供專業產品選型、產品制造、方案優化、上門安裝、施工技術指導等全方位服務。懸魚,亦稱垂魚,可說是中國傳統建筑中懸于山墻人字形博板正中的建筑飾物,出現的歷史已十分悠久。一般多用厚薄不等的木板用浮雕形式雕制成魚形、倒如意頭形或祥云形等各種花紋圖案。古代含有避火之意。近代磚樓房,硬山頂檐際風板屬磚砌,不出山,懸魚也隨改為以磚砌或直接粉繪于山尖處。中國木工匠素來分為大木、方木和圓木師傅,建筑樓房宮廟的木工師傅稱“大木師傅”,歷代各地民居亦因大木師傅的不同,所用懸魚或變體懸魚,便風格各異,式樣繁多。